练就“金刚钻” 勇揽“瓷器活”
2011年06月22日
来源:广西日报数字报刊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06年,学生初次就业率即达99.51%;2007年,99.07%;2008年,99.37%……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这所以建筑类专业而闻名的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其就业率多年来“居高不下”。
2009年,即便受金融危机影响,学院初次就业率仍达到92.70%。2010年,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就业率立即“反弹”到98.45%。如今,这所有“全区建设行业人才培养摇篮”称号的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连续6年保持在全区同类高校前列。
如今又是一个毕业季。截至今年5月,该院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已达到83.06%,“目标是到7月30日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该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何春蕾显得信心满满。
面对当今高校毕业生势严峻的就业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却用“初次就业率高、就业对口率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这所谓衡量就业质量的“三高”指标,为自己的办学特色贴上显著的标签。
瞅准行业 开设专业课程
学校该开设哪些专业?课程该怎样设置才更有针对性?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这一问题当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头等大事。
“根据社会需求设专业、依照岗位标准设课程。”这是该院的一大特色。
该院依托行业办学的资源优势,始终瞄准建设市场和建筑企业,创建行业急需、特色鲜明的新专业。近几年来,该院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增设了工程管理、室内设计技术等专业。同时,增加了社会需求量大的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专业的招生计划数,将就业市场容量较小的城市燃气工程、城市管理与监察技术专业调整为隔年招生等等,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同质专业间的竞争风险。
在课程设置方面,该院联手企业,聘请行业老总、技术总监、行业顶尖人才等联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对照行业标准改革课程建设体系:在课程教学中坚持围绕岗位能力主线施教,以完成职业素质能力训练为目标,融合行业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构建了以“工程真实情境、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专项→综合→顶岗”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人员处在一线,能及时把握市场导向,依据市场需求,指出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最前沿的市场紧缺型人才,这对毕业生的就业保障极其有利。”何处长告诉记者。
课程以及专业的不断更新,教师怎样去适应?该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记者了解到,该院近年来除了大量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外,还以“校企通融、一职双岗、角色互换”的模式,实施专业教师下企业“执业双能”和行业专家上讲台“工地互通”等制度,全力打造双师型队伍:即该院的每位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到基层一线单位进修实习,力求使每一位专业教师在授课时能够保证做到理论不与实践脱节。行业专家上讲台授课可以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带到课堂、传授给学生。
“这保证了老师们的专业授课不脱离实际,学生学到的都是实际中要用到的。”该院副院长安仲文如是说。
搭建平台 学生技术过硬
有技术,心不慌。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就业的“金刚钻”。
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学院为学生搭建了形式多样的服务平台,除配备强大的师资队伍,学院还建立了齐全的实训基地。通过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顶岗实习、仿真训练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按照用人单位对岗位的要求接受专业技能训练,掌握职业能力。多年来,凭借广西建工集团等126家校外教学实习(见习)与就业基地,学院所有毕业生都能够进入企业“真刀真枪”地锻炼。
此外,在就业技能训练方面,学院不仅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而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就业心理调适、创业实践指导等选修课。
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搭建平台。
通过一年一度的学生职业技能大赛,造就了一大批技能过硬的大学生。2010年8月,设备工程系的韦仁凯等5位同学组成的《建筑垃圾与利用的科研探索》项目团队荣获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环保公益活动优秀社团”称号;同年10月,在由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主办的第三届“浙江五洲杯”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算量大赛中,该院学子同学在3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了大奖。今年5月,该院设备工程系5位同学组成的“永远的设备系”代表团队勇夺设备设计与暖通负荷专项冠军(特等奖)、节能设计与日照分析专项第一名、安装算量与清单计价专项三等奖……
“每个学生必须至少掌握一项技能。”学院以此作为指导学生就业的基础。学院设有“回炉深造”辅导班,只要是该院的学生,只要需要学院给以技能上的再辅导,学院方面会安排专门的老师免费为其补课,强化其技能,以此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练就一手过硬的本领。
完善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
“连年高就业率,还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安仲文告诉记者。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本着对学生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该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内强学生素质,外拓就业市场”为总体思路,把“以就业为导向”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该院坚持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为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该院建立有《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定期邀请区内部分高校就业工作专家参与学院的就业工作考评活动。完善的就业工作协调、督查、激励机制,使该院的就业工作实现了常态。
一系列创新举措,凝聚了该院全体教职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在全方位的管理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学生们也因“能吃苦、技能强、适应快、留得住、用得上”而备受用人单位好评。
人人练就“金刚钻”,个个勇揽“瓷器活”,过硬的技能,使得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具备了强劲的就业竞争力。据统计,该院办学50多年来,毕业生80%以上都服务于广西建设行业,所输送的4万余名各类人才已成为广西建设行业的骨干力量。2006年至2010年,该院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7%,区内就业率高达82%,专业就业对口率高达到8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达87%,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这所以建筑类专业而闻名的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其就业率多年来“居高不下”。
2009年,即便受金融危机影响,学院初次就业率仍达到92.70%。2010年,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就业率立即“反弹”到98.45%。如今,这所有“全区建设行业人才培养摇篮”称号的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连续6年保持在全区同类高校前列。
如今又是一个毕业季。截至今年5月,该院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已达到83.06%,“目标是到7月30日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该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何春蕾显得信心满满。
面对当今高校毕业生势严峻的就业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却用“初次就业率高、就业对口率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这所谓衡量就业质量的“三高”指标,为自己的办学特色贴上显著的标签。
瞅准行业 开设专业课程
学校该开设哪些专业?课程该怎样设置才更有针对性?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这一问题当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头等大事。
“根据社会需求设专业、依照岗位标准设课程。”这是该院的一大特色。
该院依托行业办学的资源优势,始终瞄准建设市场和建筑企业,创建行业急需、特色鲜明的新专业。近几年来,该院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增设了工程管理、室内设计技术等专业。同时,增加了社会需求量大的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专业的招生计划数,将就业市场容量较小的城市燃气工程、城市管理与监察技术专业调整为隔年招生等等,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同质专业间的竞争风险。
在课程设置方面,该院联手企业,聘请行业老总、技术总监、行业顶尖人才等联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对照行业标准改革课程建设体系:在课程教学中坚持围绕岗位能力主线施教,以完成职业素质能力训练为目标,融合行业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构建了以“工程真实情境、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专项→综合→顶岗”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人员处在一线,能及时把握市场导向,依据市场需求,指出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最前沿的市场紧缺型人才,这对毕业生的就业保障极其有利。”何处长告诉记者。
课程以及专业的不断更新,教师怎样去适应?该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记者了解到,该院近年来除了大量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外,还以“校企通融、一职双岗、角色互换”的模式,实施专业教师下企业“执业双能”和行业专家上讲台“工地互通”等制度,全力打造双师型队伍:即该院的每位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到基层一线单位进修实习,力求使每一位专业教师在授课时能够保证做到理论不与实践脱节。行业专家上讲台授课可以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带到课堂、传授给学生。
“这保证了老师们的专业授课不脱离实际,学生学到的都是实际中要用到的。”该院副院长安仲文如是说。
搭建平台 学生技术过硬
有技术,心不慌。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就业的“金刚钻”。
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学院为学生搭建了形式多样的服务平台,除配备强大的师资队伍,学院还建立了齐全的实训基地。通过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顶岗实习、仿真训练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按照用人单位对岗位的要求接受专业技能训练,掌握职业能力。多年来,凭借广西建工集团等126家校外教学实习(见习)与就业基地,学院所有毕业生都能够进入企业“真刀真枪”地锻炼。
此外,在就业技能训练方面,学院不仅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而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就业心理调适、创业实践指导等选修课。
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搭建平台。
通过一年一度的学生职业技能大赛,造就了一大批技能过硬的大学生。2010年8月,设备工程系的韦仁凯等5位同学组成的《建筑垃圾与利用的科研探索》项目团队荣获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环保公益活动优秀社团”称号;同年10月,在由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主办的第三届“浙江五洲杯”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算量大赛中,该院学子同学在3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了大奖。今年5月,该院设备工程系5位同学组成的“永远的设备系”代表团队勇夺设备设计与暖通负荷专项冠军(特等奖)、节能设计与日照分析专项第一名、安装算量与清单计价专项三等奖……
“每个学生必须至少掌握一项技能。”学院以此作为指导学生就业的基础。学院设有“回炉深造”辅导班,只要是该院的学生,只要需要学院给以技能上的再辅导,学院方面会安排专门的老师免费为其补课,强化其技能,以此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练就一手过硬的本领。
完善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
“连年高就业率,还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安仲文告诉记者。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本着对学生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该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内强学生素质,外拓就业市场”为总体思路,把“以就业为导向”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该院坚持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为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该院建立有《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定期邀请区内部分高校就业工作专家参与学院的就业工作考评活动。完善的就业工作协调、督查、激励机制,使该院的就业工作实现了常态。
一系列创新举措,凝聚了该院全体教职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在全方位的管理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学生们也因“能吃苦、技能强、适应快、留得住、用得上”而备受用人单位好评。
人人练就“金刚钻”,个个勇揽“瓷器活”,过硬的技能,使得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具备了强劲的就业竞争力。据统计,该院办学50多年来,毕业生80%以上都服务于广西建设行业,所输送的4万余名各类人才已成为广西建设行业的骨干力量。2006年至2010年,该院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7%,区内就业率高达82%,专业就业对口率高达到8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达87%,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